標籤-衛教專區
脊髓損傷與膀胱照護:把腎臟顧好,生活會更好
脊髓損傷(Spinal Cord Injury, SCI)會影響感覺與動作,也常帶來排尿方面的困擾。很多傷友最在意的問題包括:疼痛、痙攣、泌尿功能障礙(頻尿、急尿、漏尿、排不乾淨)、以及活動力下降。這些狀況不只影響日常生活與自信心,也會牽動家庭關係與經濟壓力;若膀胱沒有好好照顧,長期甚至可能傷害腎臟。
全面康復的核心目標是:延長壽命、盡可能恢復獨立生活,並提升生活品質(Quality of Life, QoL)。
為什麼「膀胱照護」這麼重要?
SCI 常造成「神經性下泌尿道功能障礙(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, NLUTD)」,也就是膀胱與尿道的協調被打亂。若放著不管,可能出現:反覆泌尿道感染(Urinary Tract Infection, UTI)、膀胱或腎結石、膀胱輸尿管逆流(Vesicoureteral Reflux, VUR)、水腎,甚至腎衰竭。
照護主要目標:
• 保護腎臟功能
• 預防泌尿道感染
• 讓膀胱能有效、規律地排空
• 降低尿失禁與突發漏尿
• 提升生活便利性與安心感(也就是生活品質)
治療策略需要「量身訂做」:依照您的功能狀態、生活型態與可接受度調整,遇到副作用或不方便處,再微調或換方案。
常見的保守治療與微創方法
1)清潔間歇性導尿(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, CIC)/清潔間歇性自我導尿(Clean Intermittent Self-Catheterization, CISC)
以乾淨的導尿管,每隔數小時把尿排出(可以自己做,也可由照護者協助)。
優點
- 最能保護腎臟;和長期留置導尿比感染風險較低。
- 能維持膀胱的「順應性」(膀胱裝尿時比較不會硬、壓力不會過高),降低上泌尿道受傷的風險。
可能的困難
- 手功能較差或缺乏穩定照護者時,執行不便。
- 若導尿「不夠頻繁」,一次排太多、或憋尿太久,感染風險會上升。
- 需要學到位:乾淨技巧、頻率安排、喝水與生活作息調整。
對生活品質的影響
- 醫學上普遍視為第一線、最安全的長期做法。
- 但也有人覺得繁瑣或被時間綁住。若非常在意便利性,可能會考慮其他方式或合併治療。
小撇步
-
常見頻率是每 4–6 小時一次(依醫師建議為準)。
-
目標是單次導尿量多半不超過 400–500 mL(依個別建議)。
-
保持手部清潔、器材清潔,外出時準備好輔具與備用品。
2)留置導尿管(尿道留置或恥骨上膀胱造瘻)
長期留一條管子排尿;恥骨上導尿是從下腹部開一個小口放管子。
使用時機
- 高位截癱、長期臥床、或手部功能差、無人協助時,可能較合適。
- 恥骨上導尿可避免尿道反覆受傷,也較不影響性活動。
風險
- 較 CIC 容易感染、結石或尿道受傷。
- 需要規律更換、監測尿液顏色與味道、留意發燒與下腹痛等感染徵象。
生活品質
- 便利性高,但併發症風險大,要定期追蹤。
3)藥物治療(Pharmacotherapy)
- 抗膽鹼藥物(Anticholinergics):減少膀胱亂收縮,改善尿急與漏尿、提高膀胱容量。
- 乙型 3 受體促進劑(β3-adrenergic agonist):增加膀胱容量,改善儲尿症狀。
- 甲型阻斷劑(α-blocker):放鬆尿道內括約肌與膀胱頸,改善排尿,也能減少自主神經反射異常(Autonomic Dysreflexia, AD)。
- 去氨加壓素(Desmopressin):減少夜尿,但需監測血鈉,避免低鈉不適。
貼心提醒:藥物常需與其他方法搭配,並依副作用調整(如口乾、便祕、頭暈等)。
4)肉毒桿菌素 A 注射(Botulinum Toxin A, BoNT-A)
注射在膀胱(逼尿肌)
- 效果:改善膀胱過度活動(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, NDO)與漏尿,提高容量、降低壓力、尿失禁與 AD。
- 需規律補打:大約每 6–9 個月。
- 可能副作用:排尿不乾淨、需 CIC;仍可能有 UTI。
注射在尿道括約肌
- 效果:降低尿道阻力,排尿更順、AD 發作可減少。
- 風險:有些人會覺得「比較容易漏」,滿意度因此下降。
聯合注射
-
目標是兼顧「不漏」與「能自己排」,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。
5)神經調節(Neuromodulation)
- 經皮脛骨神經刺激(Percutaneous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, PTNS):用電刺激小腿神經改善下泌尿道功能,副作用小。
6)引導性排尿(Triggered Voiding)(用力或加壓)
- Valsalva(憋氣用力)與 Crede(壓腹部):能幫助尿液排出,但若膀胱壓力太高,會傷腎。
- 重要警語:若膀胱壓力高,這樣做反而會「把尿往上沖」,傷腎風險大;除非醫師確認「壓力安全」,否則不建議。
手術介入
總原則
-
以「保護腎臟、解決合併症、改善漏尿與排空」為核心。
-
優先選擇微創、可逆或風險較小的方式。
-
多數人對「能恢復自發排尿」或「不再漏」的手術滿意度高,但仍需衡量風險與後續照護需求。
1)膀胱容量增加手術(Bladder Augmentation)
-
膀胱擴大術(Augmentation Enterocystoplasty, AEC):用腸道組織擴大膀胱容量、降壓、改善逆流與漏尿,對腎臟保護較好,也常改善 AD。
-
可能長期問題:結石、代謝性酸中毒、慢性 UTI、可能仍需 CIC。
-
與 Botox 比較:AEC 控漏與 QoL 往往更穩定,但手術性風險與長期照護要求較高;常在 Botox 失效或不適合時考慮。
-
-
膀胱自體擴大(Autoaugmentation):能降壓、增加容量,但效果通常不及 AEC。
2)尿路改道(Urinary Diversion)
-
迴腸導管(Ileal Conduit):將尿液導出至腹部造口袋,簡化日常管理、提升獨立性;在高位 SCI 常能穩定控制 AD。
-
Kock 儲尿囊:可控性較好,可用間歇性導尿從造口排出尿液。
-
膀胱造口(Vesicostomy)、皮膚輸尿管造口:成人較少用,且有狹窄等問題,現在較少採行。
3)降低尿道阻力(改善排空)
-
經尿道括約肌切開術(Transurethral Sphincterotomy):降低尿道阻力,使排尿更順、AD 減少;僅適用於男性,常需避孕套式集尿管,可能需重複手術。
-
膀胱頸切開(Transurethral Incision of Bladder Neck, TUI-BN):提升最大尿流速、降殘尿、改善 AD 與 QoL;也可能需重複手術。
-
TURP:針對合併前列腺阻塞的男性不完全 SCI,可改善排空。
4)處理尿失禁
-
人工尿道括約肌(Artificial Urinary Sphincter, AUS):治療神經性壓力性尿失禁的標準做法之一,治癒與改善率高;但感染風險較高。
-
尿道吊帶手術(Suburethral Sling):成功率高(常用自體筋膜);但有些人術後仍需 CIC。
-
填充劑注射(Bulking Agents):微創、恢復快,可用於治療神經性尿失禁,治癒率約為 35%。但效果通常不及 AUS 或吊帶。
5)骶神經前根刺激(Sacral Anterior Root Stimulation, SARS)
-
適用於部分「完全性 SCI」:透過去傳入+刺激前根,抑制膀胱過動、降低壓力與 UTI,讓部分病人可「按鈕排尿」。
-
需注意對排便反射與性功能的影響,以及裝置故障可能需再次手術。
以病人為中心的長期照護
長期追蹤是關鍵
-
為什麼要長期追蹤?
SCI 的泌尿系統變化是「長期且動態」的:今天合適的方式,隨著體況、照護資源或生活目標改變,明年可能就要調整。規律追蹤能及早發現風險、避免腎臟受損。哪些人特別需要密集監測?(高風險族群)
-
完全性神經損傷、頸髓損傷
-
長期留置導尿
-
膀胱壓力偏高、逼尿肌漏尿點壓力高
-
膀胱與尿道不協調(DSD)、自主神經反射異常(AD)
-
殘尿量大(Post-Void Residual, PVR)高或有高分級的輸尿管逆流(VUR)
重要檢查
-
泌尿動力學(特別是影像尿動力學,Video Urodynamic Study, VUDS):看清楚膀胱裝尿、排尿時的壓力與形態變化,決定治療方向的「導航」。
-
腎臟功能與影像:抽血(腎功能)、尿檢、腎臟與泌尿系統超音波等。
-
感染監測:是否發燒、尿液濁臭、下腹或腰部疼痛等。
團隊合作更安心
泌尿科、復健科、腎臟科、護理師/治療師與個案管理師的「多學科合作」,通常能讓治療更穩定、照護更連貫。 -
📌 重點提醒
- 導尿規律:按醫囑的頻率與單次目標量執行,不任意拉長間隔。
- 補水有節奏:避免忽多忽少;有 AD 或頻漏者,請與醫療團隊討論飲水與導尿時間表。
- 手與器材清潔:外出預備足夠耗材,回家立即補齊。
- 觀察警訊:發燒、尿變濁或有異味、下腹或腰痛、血尿、導尿變困難、AD 發作次數變多,都要提早就醫。
- 藥物聰明用:記錄效果與副作用(口乾、便祕、頭暈等),回診時主動回報,方便微調。
- 生活品質優先:若覺得方案不方便、拖累社交或工作,請說出來;醫療團隊能一起找更符合您生活的做法。
- 守護腎臟,就是守護生活品質。
- 沒有「唯一最好」的方法,只有「最適合您」的組合。
- 長期照護是一場團隊合作,需要病人、家屬與醫療團隊一起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