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-衛教專區
脊髓損傷後的復健旅程
💪 脊髓損傷後的復健旅程:不同階段的關節運動目標
在脊髓損傷後,復健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重點和目標,讓我們一步一步,陪你重新啟動身體的力量!
🛏️ 第一階段:臥床初期(受傷剛開始)
目標:預防併發症、維持基本活動。
- 避免壓瘡(褥瘡):定時翻身、改變臥床姿勢
- 維持關節活動:
- 麻痺部位 → 被動關節運動,預防攣縮
- 非麻痺部位 → 主動運動,避免肌力流失
- 保護呼吸功能:進行深呼吸與咳痰訓練,預防肺炎
🚶 第二階段:開始坐起來或下床活動
目標:建立平衡、預防痙攣、維持姿勢穩定。
- 克服姿勢性低血壓:透過傾斜床訓練,適應坐姿
- 坐姿平衡訓練:能穩定坐2小時後開始練習
- 使用頸圈或背架:手術後3~6個月內保護脊椎
- 降低痙攣發作:避免穿太緊鞋子、保持皮膚與泌尿道健康
- 練習基本動作:如翻身、俯臥、從躺到坐
- 移動訓練:
- 四肢麻痺 → 練習操作輪椅
- 下肢麻痺 → 練習站立與步行(如平行桿訓練)
🏋️ 第三階段:強化肌力與耐力
目標:增強活動能力,為生活自理做好準備。
- 肌力訓練:抗阻力運動,特別加強手臂與軀幹
- 耐力訓練:如快速推輪椅、使用拐杖走路、手搖車
- 平衡與軀幹控制訓練:
- 坐姿或站姿進行接球、彎腰撿物等動作
- 防止關節攣縮:每天早晚各一次被動運動
🏡 第四階段:重返生活,走進社區
目標:讓運動融入日常,促進社會參與。
- 居家運動:每天持續進行在醫院學會的訓練
- 參與社區活動或比賽:注意安全與體溫調節
- 處理神經性疼痛:可採用藥物、心理治療、手術或經皮神經電刺激等方法
💬 小提醒: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,請依照復健師或主治醫師的建議調整運動內容與強度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