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髓損傷與神經性排尿障礙Q&A

💧 脊髓損傷後常見的排尿問題與照護建議,協助病人與家屬掌握正確知識,提升生活品質與預防併發症。

認識神經性排尿障礙

Q:什麼是神經性排尿障礙?

A:指中樞或周邊神經病變影響膀胱與尿道功能,導致排尿困難、漏尿或尿滯留。

Q:哪些疾病會引起此障礙?

A:常見疾病包括中風、巴金森氏症、阿茲海默症、脊髓損傷、多發性硬化、糖尿病、脊髓炎、HIV 等。

Q:會有哪些泌尿系統併發症?
  • 尿路感染
  • 膀胱輸尿管逆流
  • 腎積水
  • 腎功能惡化
  • 膀胱結疤
Q:治療的首要目標是什麼?

A:保護腎功能,再來是讓膀胱排空順暢,並預防感染;改善生活品質則為第三目標。

排尿方式與導尿照護

Q:什麼是間歇性導尿?有什麼好處?

A:每3~6小時以乾淨導管排空膀胱,可自行操作,有助減少感染、避免留置導尿造成的併發症,提升生活品質。

Q:如果膀胱訓練後還是無法排尿怎麼辦?

A:可能是逼尿肌無力,須透過間歇性導尿協助排尿,避免膀胱過脹與感染。

Q:護理人員如何指導導尿?
  • 用模型示範技巧
  • 反覆實作與修正
  • 制訂個人化導尿時間表
  • 指導正確清潔與衛生習慣
Q:除了間歇性導尿還有其他方式嗎?
  • 膀胱訓練:恢復自主排尿
  • 藥物治療:促進逼尿肌收縮(如乙醯膽鹼類藥)
  • 短期留置導尿管:適用於初期或無法排尿者

預防泌尿道感染

Q:怎麼預防感染?
  • 每日攝水量建議2000~2500ml
  • 補充蔓越莓錠或維生素C
  • 避免穿緊身、不透氣衣物
  • 清潔會陰部、勤更換導尿固定點
  • 定期觀察尿液顏色、氣味、混濁與否
Q:感染的徵兆有哪些?
  • 尿液混濁、有異味
  • 腰背疼痛
  • 發燒、噁心、嘔吐

上尿路保護與追蹤

Q:什麼是高壓膀胱?

A:膀胱壓力過高會造成尿液逆流,引發腎臟損傷,是脊髓損傷常見風險。

Q:需要多久追蹤一次?

A:建議每6~12個月追蹤腎功能與泌尿超音波,風險高者應更密集。

其他常見問題

Q:導尿會影響心理嗎?

A:長期導尿可能導致焦慮、自卑與社交困難,故需兼顧心理支持與教育。

Q:脊髓損傷患者仍可恢復正常生活嗎?

A:只要透過正確的導尿方式與治療,大多能控制症狀,維持良好生活品質。


📘 提醒:排尿方式需經由專業團隊評估與指導,定期追蹤可預防嚴重併發症,提升復健成效與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