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教專區

脊髓損傷對關節退化的影響

🧠 為什麼脊髓損傷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關節炎?

脊髓損傷會導致骨質流失、骨礦物質密度降低和肌肉萎縮。

運動功能障礙和可塑性降低會加劇關節攣縮。

以上肌肉骨骼疾病都導致脊髓損傷者有骨關節炎的高風險和發病率。

🚶 運動功能障礙造成關節退化的原因與日常保健建議

脊髓損傷會讓身體的運動功能變差,像是手腳活動變少、肌肉變弱,甚至沒辦法自己移動。這些問題會讓關節長時間缺乏運動,導致活動變得困難,甚至開始退化。

如果姿勢不好、坐太久、或是某些部位一直受力過重,也都會讓關節壞得更快。另外,血液循環不好或神經控制變差,也會讓關節更容易出問題。

為了預防關節退化,脊髓損傷者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保健方式。像是每天做關節活動運動,這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。保持適當體重也很重要,減少關節的壓力。營養方面,記得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,有助於保護骨頭。平常也要多變換姿勢、避免長時間同一個姿勢,或是使用輔具來幫助做些簡單活動,這些都有助於保護關節、維持身體的功能。

🦵 下列關節容易受影響

  • 肩關節:因需依賴上肢支撐與移位,肩關節長期過度負荷,常見肩夾擠症候群、旋轉肌腱炎、滑囊炎、退化性關節炎等。
  • 肘關節:出現骨關節炎、慢性疼痛、活動度下降,尤其四肢癱瘓者更明顯。輪椅推動與轉移動作造成慢性損傷。
  • 手腕與手部:因神經損傷導致癱瘓,易發生骨質疏鬆與關節退化,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。
  • 髖關節:坐姿時承重,容易產生退化性變化與骨質疏鬆,早期偵測有助於預防嚴重退化。
  • 膝關節:常見痙攣、關節攣縮、骨質疏鬆與變形,雖疼痛感不明顯,但影像學上常見異常。
  • 足踝:痙攣、攣縮、骨質疏鬆與畸形,影響下肢功能與日常活動。

🦴 關節退化的診斷與評估方式

定期的 X 光檢查或 MRI 檢查,可以有效掌握關節退化的進程,及早發現問題,從而采取適當的處置措施。

上述影像學檢查在診斷中也扮演重要角色,X 光檢查能有效監測髖關節等部位的磨損情況,而 MRI 則特別適用於檢測膝關節等部位的異常,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病情。

此外,功能評估則專注於評估患者的關節活動度、肌肉力量、疼痛程度等因素,並進一步了解這些問題對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,為治療提供依據。

💊 目前臨床上的治療方式

  • 藥物治療:服用消炎止痛藥或注射非類固醇針劑,來緩解不適,避免退化性關節炎症狀繼續惡化。或者注射玻尿酸到膝關節內保養軟骨,以減輕疼痛,改善症狀。
  • PRP自體血小板血漿療法:注射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,利用血小板中富含的生長因子,提供自體修復的原料,讓組織再生,終止軟骨細胞的壞死磨損,防止發炎減緩疼痛。
  • 物理治療:透過熱敷、超音波、短波照射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改變生活與運動型態來減壓與減磨,並透過運動鬆弛肌肉、改善軟組織循環與減緩僵硬。
  • 關節鏡手術:以內視鏡直接診視關節腔受損程度並清除骨刺與軟骨碎屑。
  • 人工關節置換:用人工關節取代已磨損的部位,以改善膝關節功能與疼痛。
  • 中醫治療:包含針灸、拔罐、推拿、中藥(如杜仲、牛膝、當歸等)與熱敷藥浴等外治法,達到改善氣血循環、減緩疼痛與關節僵硬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