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-衛教專區
如何改善脊髓損傷引起的神經性腸道功能障礙?
為了改善腸道問題,目前提出多種改善方法,主要包括飲食調整、排便訓練、物理治療、藥物及手術治療,以下分別說明:
1. 飲食調整
增加膳食纖維攝取:每天建議攝取20–30克纖維,來源可以是全穀類、蔬菜和水果(例如:糙米、麥片、玉米、牛蒡、地瓜葉、各種綠色蔬菜、奇異果、木瓜及火龍果)。
多喝水:保持腸道濕潤,避免糞便乾硬,脊髓損傷傷友可能影響腸道吸水功能,故充足的水份可預防糞便變硬,成人每日需攝取2000-2500毫升水分。
規律用餐:定時進食可刺激腸道蠕動,幫助排便。
2. 排便訓練
定時上廁所:每天固定時間(例如早餐後)嘗試排便,藉由利用飯後胃結腸反射促進腸道活動。
使用刺激方法:可使用肛門刺激(例如用手指輕按)或栓劑、小量灌腸來幫助排便。此反射通常在飯後一個小時內發生,持續15分鐘左右,又以早餐後蠕動最佳。
適當姿勢:建議在排便時採取半蹲或坐姿,讓排便更順暢。
3. 物理治療
腹部按摩:順著大腸(結腸)走向進行輕柔按摩,可促進腸蠕動。
骨盆底肌運動:如果肛門括約肌還有力量,透過運動可以增強控制能力,減少失禁現象。
適度運動:適量的運動有助於全身肌肉活動,也可以增加腸道蠕動。
4. 藥物治療與其他治療
藥物治療:
便秘類:
(1)滲透性瀉藥(如聚乙二醇和乳果糖)作用是將水吸入腸道,從而軟化糞便並促進其排出。
(2)刺激性瀉藥會刺激結腸直腸活動,促進腸道收縮,增加排便的衝動。
(3)促動力藥物幫助腸道推動糞便,讓排便更順暢。
失禁類:
(1)止瀉藥(如洛哌丁胺)能減緩腸道蠕動,降低排便的頻率和緊迫感,進而幫助控制失禁。
(2)吸附劑(如 Kaopectate),可以吸收糞便中多餘的水分,讓糞便變得較不水狀,減少外漏風險。
(3)其他藥物可用於控制特定症狀,如可使用膽鹽結合劑治療膽汁酸性腹瀉。
經肛門灌洗(Transanal Irrigation, TAI):
為SCI患者常用方法。利用接近體溫的水定期灌洗腸道,幫助清除腸內糞便並預防便秘及失禁。通常使用約 36–38°C 的自來水進行灌洗。可根據自身情況安排灌洗時間,提升控制力,減少不確定性與焦慮,有助於長期自我管理。
手術治療:
在狀況嚴重且無法控制時,可能考慮手術(例如腸造口手術),為患者建立一個排便的出口,這通常是最後的治療方式。
(1)結腸造口手術 (Bowel Stoma):被視為脊髓損傷伴有嚴重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的最後治療手段。 在腹部建立出口以排出糞便,適用於便秘或失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患者。
(2)馬龍順行性控便灌腸(Malone Antegrade Continence Enema, MACE):建立一條從腹部通往結腸的通道,方便灌腸以促進排便。 將溫開水從肚臍聯通闌尾的管路灌入後,順流而下將糞便排出。
神經刺激治療:
研究中利用電流或磁場刺激腸道相關的神經和肌肉,期望改善腸道蠕動與排便功能,儘管多處於研究階段。
(1)磁性薦神經根刺激 (Magnetic sacral root stimulation)。
(2)經皮電神經刺激 (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, TES) 在肛門周圍的應用。
(3)功能性磁刺激 (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, FMS) 在脊柱棘突的應用。
(4)背側生殖神經刺激 (Dorsal genital nerve (DGN) stimulation)。
(5)薦神經前根電刺激(Sacral Anterior Rootstimulation, SARS):透過刺激神經促進腸道蠕動。主要適用於高位截癱的患者(損傷平面在圓錐以上),透過手術於骶前神經、植入電極,恢復膀胱的儲尿和主動排尿功能,從而讓患者能夠自主控制排尿和排便,進而減少下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,避免遠期的腎臟功能損害。
主要治療方式比較表
| 治療方式 | 優點 | 缺點/注意事項 | 適用對象 |
|---|---|---|---|
| 神經調控 | 可調節、多數患者可接受 | 外部裝置不便、植入需手術 | 多數SCI患者 |
| 經肛門灌洗 | 排便效果佳、減少失禁 | 部分患者需長期依賴 | 中重度NBD |
| 腸道造口 | 生活品質提升、獨立性高 | 侵入性高、部分患者認為手術時機過晚 | 重度NBD |
| 藥物治療 | 使用方便、部分患者有效 | 效果有限、需長期服用 | 輕中度NBD |
| 一般照護技術 | 基礎、無需特殊設備 | 效果有限、需規律執行 | 輕度NBD |